甘肃组工网首页 >正文

借调干部“归位”更要“有为”

来源: 渭源县委组织部 肖淑玲  焦成海 更新于: 2025-11-07 16:23:16

近日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明确“上级机关、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”,为无序借调、违规借调划出清晰红线。随着政策落地,一批借调干部陆续返回原单位。但“身份归位”不等于“思想归位”,“岗位回归”更不代表“作用发挥”,如何让借调干部从“归队”走向“归心”、从“有位”迈向“有为”,成为各级党组织亟待破解的课题。

借调干部“归位”,首在解开“思想扣子”。借调期间,干部多在上级机关接触宏观政策制定、规范流程运转,视野得以拓宽、能力得以提升。然而回到基层后,面对琐碎的群众事务、熟悉的工作场景,部分干部容易产生成长焦虑和心理落差。有的觉得“被动回归”,干事热情消退,陷入“躺平”心态;有的担心“被边缘化”,工作积极性受挫,刻意“自我疏离”;还有的顾虑“被人非议”,不愿主动融入,选择“自我封闭”。这些思想症结不仅阻碍干部个人成长,更造成基层人才资源隐性浪费。各级党组织当主动靠前,以“靶向式”谈心谈话摸清思想动态,用“一对一”交流沟通化解心理顾虑,让干部感受到组织关怀不是“一阵风”,而是“常态化”。唯有帮助干部从“心理落差”转向“心态归位”,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融入”,才能为后续干事创业筑牢思想根基。

借调干部“归位”,要在搭好“用武平台”。借调经历本是干部成长的“赋能期”,不少干部在借调期间练就了公文写作、政策解读、项目统筹等“新本领”。但现实中,个别单位对回归干部的能力掌握不全面,要么简单按“原岗位回归”安排工作,要么“随机调配”岗位,导致“干部有专长、岗位用不上”“新技能闲置、旧本领生疏”的尴尬局面。这就要求,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其专业背景、借调经历和个人特长,精准绘制干部“政治画像”和“能力图谱”,建立单位岗位“需求清单”,推动干部与岗位“双向匹配”,避免造成“简单归岗”或“闲置搁置”。只有让回归干部快速找到“施展空间”,实现“人岗相适、才尽其用”,才能把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,让借调积累的“势能”转化为基层干事的“动能”。

借调干部“归位”,贵在激发“有为动能”。“归位”不是终点,而是干部服务基层的新起点。部分回归干部虽已岗位就位,但仍存在“怕出错、不敢干”“怕担责、不愿干”的顾虑。这就要求,各级党组织要健全“跟踪培养”机制,将回归干部纳入重点培养对象,根据其能力短板制定“定制化”提升计划,帮助其把“上级经验”与“基层实际”深度融合,成长为“既懂政策又接地气”的复合型干部。同时完善“正向激励”机制,在评优评先、晋升提拔中,客观看待干部借调期间的工作实绩,对表现突出、群众认可的干部大胆使用。唯有以制度保障消除干部“后顾之忧”,才能点燃其干事热情,让“归位干部”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“生力军”。

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干部成长的“主赛场”。借调干部带着上级机关的经验、视野回到基层,是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升级的宝贵资源。各级党组织要以“暖心举措”化解思想顾虑,以“精准施策”搭建干事平台,以“健全机制”激发干事活力,推动借调干部从“回位归位”走向“有为善为”,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保障。

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