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新一轮村“两委”换届年,这是基层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。衡量村“两委”换届工作的成效,结构优是基础,功能强才是核心,唯有实现二者有机统一,才能换出一支能打硬仗、善治乡村、惠及群众的坚强队伍。
结构优是前提,需走出“数字达标”误区,追求“精准适配”的实效。班子结构优化,绝非年龄、学历等指标的简单叠加,而应立足乡村实际需求科学组合。从年龄维度看,乡村发展需配备“老中青”结合的班子结构,最大限度发挥不同年龄段优势。老干部对村庄的历史沿革、人脉关系了如指掌,熟悉村情民意、深谙处事之道,是化解矛盾纠纷、凝聚民心民力的“定海神针”;中年干部年富力强、精力充沛,经验与闯劲兼具,能够挑大梁、扛重任,是推动产业发展、落实政策的“中坚力量”;青年干部思维活跃、视野开阔,接受新事物快,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,是开拓数字治理、创新乡村发展的“活力源泉”。从知识与能力维度讲,乡村发展需兼顾选用“专业型”与“综合型”人才,产业薄弱村要选懂经营、善管理的“致富带头人”,矛盾复杂村要选善协调、会沟通的“调解能手”,偏远山村要选熟悉政策、肯干实干的“勤务兵”。同时,要注重性别平衡与知识互补,形成“经验传帮带、创新有支撑、攻坚有合力”的良性循环。
功能强是目标,需紧扣“乡村需求”发力,彰显“治理有效”的价值。结构优最终服务于功能强,脱离实际需求的结构优化只是“花架子”。检验村“两委”班子功能强弱,关键看群众满意度、乡村发展速度,看政策落地是否畅通、乡村面貌是否改善。面对乡村振兴的繁重任务,班子要精准对接上级政策与本村实际,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,无论是推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,还是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,都要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核心,带动村强民富。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难题,要主动回应群众诉求,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,破解环境整治、移风易俗、弱势群体关爱等民生痛点,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。面对应急处突的现实考验,要快速响应、高效协作,在防汛抗旱、防灾救灾等工作中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实现结构优与功能强的统一,需要健全“选、育、管”全链条机制。在选拔环节,打破“唯年龄”“唯学历”标准,以“能力匹配、功能适配、群众认可”为核心,通过民主推荐、实地考察、能力测评等多元方式,把懂乡村、爱农民、善治理的人才选出来。在培育环节,要突出“精准实战”,将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,围绕产业发展、基层治理等开展“订单式”培训,并搭建“老带新”平台,建立联村领导、包村干部“一对一”结对机制,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,促进班子成员磨合协作。在管理环节,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、激励和约束并重,建立常态化谈心谈话机制,了解思想动态,及时疏导情绪。建立完善以功能实效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,将基层党建、产业发展、民生服务、治理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,与薪酬待遇、评优评先挂钩,倒逼班子提升履职能力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,核心在班子。村“两委”换届必须锚定“结构优、功能强”目标,以精准选拔聚人才、系统培育强能力、科学管理激活力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组织根基。



